WFU

2013/8/5

夏日炎炎喜飲冰,小心痠痛腹瀉找上門

作者:林佑彥 中醫師





夏日炎炎,來個冰品令人透心涼。但為什麼中醫都要跟大家講說吃冰不好?為什麼吃太多冰反而胸悶、心悸、痠痛、腹瀉、經痛…等問題會找上門?以下就來談談這些問題。


中國人用冰的歷史


中國人用冰的歷史已經很久了,最早是用來做食物的保鮮。早在夏朝的歷書《夏小正.三月》中描述「頒冰也者,分冰以授大夫也。」到了周朝的《周禮.天官》中,更有專門負責掌理與冰塊有關的官職叫做「凌人」。而《楚辭.招魂》中寫道「挫糟凍飲,酎清涼些。」可以發現早在這個時期,古人就會把冰拿來讓飲品冰涼些,所以喝冰飲從古自今皆然。

但是,唐朝的馮贄在《雲仙雜記》中說到「長安冰雪,至夏日則價等金壁。」古代因為採冰不易,又都掌握在貴族、王族的手中,所以可是非常的貴。然而,在《唐摭言》引用袁參《上中書姚令公元崇書》有言:「昔蒯人為商而賣冰於市」我們可以發現,在當時「冰」已開始流入民間,在市場裡面開始販賣了。南宋楊萬里有一首詩云:「帝城六月日停午,市人如炊汗如雨。賣冰一聲隔水來,行人未吃心眼開。」


(馬可孛羅 @ Wikipedia)


到了元代,義大利的冒險家馬可‧波羅來到了大都,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賞識,讓馬可波羅到中國各地走走看看。他在《東方見聞》一書中提到「東方的黃金國裡,居民們喜歡吃奶冰。」可見元朝已經有冰品的變化型。義大利的夏爾信受到馬可波羅的《遊記》啟發,在其配方上又加入了橘子汁、檸檬汁等,於是就形成了今天“冰淇淋”的雛形了。


飲冰是好是壞?


最早因為吃冰而出現問題的醫案,要回溯到宋朝。《宋史.施師點傳》有段記錄:「一日,入對後殿,上曰:『朕前飲冰水過多,忽暴下,幸即平復。』師點曰:『自古人君當無事時,快意所為,忽其所當戒,其後未有不悔者。』」我們發現,吃出問題多是因為吃過頭所造成,而醫家使用冰卻是拿來煎藥,而不是直接食用它。

高原民族–藏族,因為唐朝的文成公主與金成公主入吐番(音「播」),將佛經、儒學、中醫帶入,讓藏族有了中醫的思維。又因地處中國與印度交界,與當地的特殊地理環境,發展出了獨特的「藏醫學」。

藏醫將生命分為三因:隆(五源之氣,是生命活動的動力)、赤巴(五源之火,是生命活動的能量)、培根(五源之土、水,主要是促進消化)。隆、赤巴、培根,三者平衡則人體健康,過多、不及或紊亂皆能為病。因為在青藏高原幾乎都有長年不化的冰雪,而藏族醫學對於冰的認識也更為深入。

藏醫認為,雪水的清熱力是最強的,可以用在熱甚的疾病,但飲多了反而因為保存不易而有衛生問題,亦會因為它的清涼力而傷到心,而使產生心方面的疾病;涼水則是可以治療屬於大熱火毒的疾病;涼開水就可以治療屬於赤巴太過的疾病。

總合中醫在藥物與藏族的認識,可以得到個結論:冰是非常的寒涼,可以治療大熱、火毒的問題,但用過頭也會傷到自己。


飲冰對人體的影響


吃冰與飲冰對與人體的影響,早在東漢末年張仲景的《傷寒卒病論》中早有記載。如:「寸口脈浮大,而醫反下之,此為大逆。浮則無血,大則為寒,寒氣相搏,則為腸鳴。醫乃不知,而反飲冷水,令汗大出,水得寒氣,冷必相搏,其人必噦。」

「太陽中暍者,身熱疼重,而脈微弱,此亦夏月傷冷水,水行皮中所致也。(一物瓜蒂散主之。) 」

到了宋朝,陳無擇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中認為飲冷…等會使脾氣運化不行而造成腹脹,嚴重會到嘔吐下利。


至於元朝.王好古認為飲冷與霧露一般,都會形成外濕濁邪的鬱阻。指出了飲冷會有兩種以上的轉歸,一個是身體的陽氣被冰冷消散,表現出四肢冰冷,身體冷的寒證,這個是很容易被發現的;另一種卻是身大熱,四肢溫,看似熱證,但卻表現出頭重、脈弦但按而無力的虛象,若是用解表或是清熱,反而會害了人。為了如此,王好古提出了白朮湯、黃耆湯、調中丸、理中湯這四個方來治療。

到了清朝,沈金鰲認為先有外感傷於暑邪,又因為熱而吃冰,也睡在涼爽的地方,身體內有自己吃進去的冰,體外又有涼爽的涼風,體內的熱無法藉由流汗散出來,反而逼迫暑邪跑到皮膚發起疹子。

這情形在現在,就是在天氣炎熱的夏天,酷熱的天氣讓人流不出汗,又買了杯冰冷的飲料,跑到冷氣房裡待上一整天,有些人身上就開始出現了許多類似痘痘的疹子,大多是因為這樣所引起的。


飲冷有何壞處?


講了這麼多,到底飲冷會有什麼影響?引用元朝朱丹溪的《丹溪心法》所言:「人於夏月,多食瓜果。多飲冷乘風以致食留不化,因食成痞,隔絕上下,遂成霍亂。」瓜果這類食物大多屬於寒涼,與飲冷有類似的表現,過度飲冷導致食物停留在腸胃內無法正常消化,影響脾胃的正常運化升清降濁的功能,產生了因為食物積滯而引起的「痞症」(註1:痞症為自主感覺上腹部脹悶感,按下去也不會有明顯的硬塊,多屬於氣機失調產生的痞塞感。)

妨礙了脾胃氣機的舒暢,進而出現了上吐下瀉的「霍亂症」(註2:此與現代醫學的Cholera不同,中醫學所指的霍亂為「揮霍撩亂」,是脾胃氣機紊亂所造成的上吐下瀉,不一定可以檢驗出霍亂弧菌。)而且,在後來汪昂的《醫方集解》之中也寫到「夏月過於飲冷飧食,陽氣不得伸越,故氣逆而霍亂吐瀉也。」

唐朝孫思邈說到:「妊娠食冰漿絕胎。」宋朝陳自明的《婦人良方大全》寫了「食冰漿絕產。」明朝武之望的《濟陰綱目.孕婦食忌》也有記載:「食冰漿,令絕產」指出了孕婦過飲冰冷,有可能會讓孕婦產生先兆性流產、甚至不孕的情形。所以孕婦應該小心食用,不能過度飲冰。


結論


「冰」在中醫的認識上是屬於甘寒,用來除大熱,所以不是實熱大熱就不能使用。食冷過多就等同於濕濁一般,會影響人體腸胃的功能,至於會產生熱症或寒症,則需要視病人的身體反應而定。

冰,與藥物一樣,「有是證,用是藥」、「藥即是毒」,藥物的作用,是以藥物的偏性去矯正身體臟腑氣血之偏。既然藥物可以矯正,也說明了藥物本身會影響到正常身體的氣血陰陽。現代人體因為生活富裕,物質生活不至於缺乏,也出現了許多因為作息不正常、過於勞累、飲食不節制的民眾,但又喜愛冷飲,讓脾胃功能更加低下,腸胃病如「雨後春筍」一般層出不窮。

若是已長期飲冷的人們,可以先選擇去冰的飲料,再進一步開始減量,到最後盡量不要飲冷,相信如此可以讓腸胃病這種的「文明病」大幅減少,會有更好的生活品質,也可以減少不必要的醫療花費,何樂而不為呢?